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清西陵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还有3座后陵。此外,还有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14座。
清西陵绘图
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此外还有3座后陵,以及若干座公主、妃子园寝。其建筑形式体现着封建的典章制度,帝陵和后陵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嫔、公主、王爷园寝则以绿琉璃瓦或灰布瓦盖顶。
清西陵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周界约100公里,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这里有华北地区最大的古松林,数以万计的古松、古柏把这一带装点得清秀葱郁,古朴大方。清西陵北依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参天,景态雄伟。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气势磅礴。
日军在清西陵
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永宁山下驻扎了一个约一万人的清政府机构,其职责是看护清帝的陵寝。
清政府在西陵设立了东西王府、内务府衙门、承办事务衙门、关防衙门、礼部衙门、工部衙门、兵部衙门,不仅有上至贝勒一级的王爷,还从关外、东陵等地迁移来大批满人负责陵寝的日常维修和祭祀,他们被统称为守陵人。
日军在清西陵
守陵人的身份可以说是“带着皇族血液的公务员”,他们来西陵时,清政府会给每户分一处小院,一般住户是三分三为基准,三分三是指小院的宽度乘以长度的面积,“一亩三分地”的说法便来源于此。
日军在清西陵
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这些守陵人也随之正式“下岗”。他们当中,有些人离开了,有些人留了下来,被迫开始了“自改规制”、和当地汉族文化融合的艰难历程。
抗日战争时期,在日军占领华北后,伪满洲国溥仪为保护祖坟,在西陵地区派驻的一支部队。伪“西陵守备队”共有4个连,驻泰陵附近。大队长溥安,是溥仪的叔伯兄弟。此人暗中和八路军达成协议:八路军不攻西陵,守备队绝不妨碍八路军的抗日活动。
后来,在日军的威胁下,伪“西陵守备队”开始进攻八路军,八路军不得不还击。但聂荣臻多次指示各参战部队:战斗中尽量避开陵区,不准向陵内建筑物打炮、扔手榴弹。
日军在清西陵
这一命令被很好地执行了。在同伪“西陵守备队”及日军的作战中,八路军各部队尽量不在西陵境内进行。如果迫不得已在西陵边缘地带伏击敌人,各参战部队就会精心布置,力争在公路两侧消灭敌人,不让溃兵窜入西陵。
来源:抗战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