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守陵人的初始形成,始于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修建泰陵,便在西陵梁各庄设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一泰宁协,自此西陵的守卫管理人员正式进入陵区,清政府逐渐把这里的十九个自然村庄迁出他们所划分的禁区之外,然后就从满族发源地东北地区、北京皇城地区、承德避暑山庄地区和东陵地区调拨大批满族人在这里建立陵寝机构,从事陵寝的祭祀、保卫、维修等工作,因此形成了一整套庞大的、健全的守陵队伍,这些人员的职位不同,分工不同,待遇不同,各司其职。雍正十三年十ー一月改泰宁协为泰宁镇,设在梁各庄村,主要任务是守卫陵区安全,由总兵、副将、守备、千总、把从雍正八年初设到乾隆初期逐渐完善,形成定制。最高长官是陵寝守护大臣,设两位,分驻东府和西府(现在西陵中学所在地),总理陵寝的全部事务。其职责是监管督査陵区一切事物,有权直接奏报皇帝。凡守护大臣均是宗室成员,下设承办事务衙门,作为守护大臣的办事机构。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乾隆皇帝命贝勒允袆、妻苏,公弘眺为陵寝守护大臣,总理西陵陵寝事务。清廷对西陵的守护管理极为重视,皇帝亲派王公贝勒一人赴西陵守护,每三年更換一次,不是一成不变的。“嘉庆六年,守护陵寝王、贝勒、贝子、公本无定额,亦无一定年限,但伊等守护念旧,亦应量为更换。”“嗣后守护陵寝之贝勒、贝子、公等名笺,侯朕酌量更换”。清政府为了保证西陵的安全,还不断的大量补充兵力,添设兵员,严密守卫在陵寝周边。“雍正十一年二月,兵部议覆,直隶总督李卫疏言、易州地方恭建万年吉地原设易水营都司一员,把总二员,马守兵二百三十七名,不敷差遣,请添设中军千总一名,马兵十名,守兵四十名。”
乾隆元年,设立“泰陵承办事务衙门”。泰陵承办事务衙门就是守护大臣的办事机构。所管事宜是:“承办奏折等事。管理礼、工二部、广恩库侍卫等官,兼管辖内务府总管衙门、八旗驻防总管等处。”具体负责与朝廷之间的公文往来等文案工作,设主事一人、委署主事一人、笔帖式四人。该衙门设在风凰台村,其衙署机构设置非常严格,房屋的大小和位置要根据其官位大小分配。
慕陵所设陵寝机构的官员一部分来自清东陵,这是因为慕陵是从清东陵拆迁到西陵境内的,幕陵在拆迁的同时,将所属机构的人员一同搬迁到西陵。至今,慕陵陵寝机构的名称还保留东陵陵寝保护机构的称谓,如慕陵内务府称大圈,慕陵妃园寝内务府称小圈。
满族守陵人的到来,把满族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婚嫁风俗,礼仪交往,娱乐活动带到了西陵,他们生活在西陵这个封闭的大环境中,在几百年和当地风土民情融合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了时至今日,仍然保留有独特风俗习惯的特殊群体一一守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