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八年九月二十日,道光帝要到遵化展谒东陵,自然要到宝华峪去祭奠一番自己的结发之妻-孝穆皇后。每逢皇帝谒陵,陵寝内务府的官员要提前率领属下员役将陵寝内外打扫的干干净净,准备迎接皇上。清王朝从景陵开始,由火化改为土葬,使用棺椁,早于皇帝而死的皇后入葬地宫以后,地宫石门不关,要等到皇帝入葬后才能关闭石门,填砌隧道。在皇后入葬之后,皇帝入葬之前,在地宫的入口处安装一个木门,长期关闭,非奉特旨,不得开启。宝华峪陵寝的内务府员役在清扫陵内各处时,发现地宫木门外潮湿,墙根有水痕。内务府郎中庆玉马上将这一情况禀告给了东陵的守护大臣亦绪、恒明及马栏镇总兵官宝兴。亦绪等三人迅速将此事上奏皇帝,要求开启木门,进内查看。道光帝闻奏后,极为关注,道光八年九月初三日发布谕旨,命宗室,辅国公、户部左侍郎敬征于九月初四日赶赴东陵,会同宝兴,对地宫内外详细查看具奏。敬征不敢怠慢,束装启程,会同宝兴对地宫内外详细查看后,于九月初八日向皇帝做了奏报,他在奏折中说:“恭启木门,查看门内地面有积水五分,逐层石券至地宫石券地面俱有积水五六分不等。宝床上及石券东西金刚墙俱无水迹。北面石墙七层以下间有成片水气。拳顶石及门坎框俱有蒸溽水珠。”道光帝接到敬征奏报,疑虑重重,令他再度查堪明确,准备在行在覆盖,并令他做好皇帝亲临阅视地宫的准备。
九月初十日,敬征赶到白涧行宫,向正在前往东陵途中的道光帝奏报了覆堪地宫的情况。这次奏报的情况比上次更为严重:“木门内罩券两边马蹄柱门枕石下往外浸水。明堂券、穿堂券地平石缝、金刚墙根俱有浸水处。三层门洞券门枕石后及金券宝床下三面石缝俱有浸水一二分不等。复履堪各券墙根,似有消水湿气数寸。木门后阴湿霉溽尺余。究其券内存水之由,竟系空山水由地平浸湿泛溢所致。”道光帝听了敬征的回奏,极为震怒,大骂办理工程的官员“丧尽天良”,认为英和“其罪尤重”,将他先行革去顶带,拔去花翎,革职。戴均元革去太子太师之衔,降为三品顶带。戴均元之子戴诗亨降为员外郎候补。
九月十二日,道光帝谒毕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裕陵之后,急忙赶到宝华峪,亲自到地宫查看出水情况。他发现地宫内积水最深时竟达一尺六七寸之多,将孝穆皇后梓宫都浸泡了二寸。之一发现比前天敬征在白涧行宫奏报的还要严重。道光帝面对湿漉漉充满水气的地宫,面对被浸泡的皇后梓宫,更加恼怒,认为前天对办公官员的处理太轻了,“不足示惩”。于是再次下令惩治修陵官员。当道光帝得知由于英和的阻止,宝华峪陵寝地宫才未设龙须沟后,九月十四日下令将英和锁拿,交刑部究审。从九月初三日得知地宫出现渗水,到十月二十三日,这50天内,据笔者不完全统计,道光帝为此事就发出了30道谕旨,仅九月十九日一天就发出了5道谕旨。当年昌陵刚竣工不久,地宫就曾出现过水气和水珠,道光帝几次奉命前往查看昌陵地宫,为此事,嘉庆极为烦恼。这次地宫出水竟轮到了自己的头上,而且比昌陵情况更为严重,怎能不使道光帝恼怒异常,大发雷霆?
陵寝依山而建,地宫又深在地下,地宫里出现些潮气、积水,在所难免,不足为怪。乾隆帝的裕陵,在竣工的当年乾隆十七年,孝贤皇后尚未入葬,地宫里就出现了积水。当时负责工程事务的工部右侍郎三和等大臣找不出出水原因。乾隆皇帝细加思考,认为“地宫低于宝城,其工两层成做,不能不渗水。”后来“补成一层,费无数工作”,终于解决了裕陵地宫出现积水问题,在以后的半个世纪时间里再也未出现积水。宝华峪陵寝地宫出现积水,完全可以以裕陵为例,维修地宫,得到治理。乾隆帝可以做到,道光帝有什么理由不可以做?当时确有部分有见识的大臣提议维修地宫,然而道光帝却讽刺他们说:‘尚云设法修理者,不知是何肺腑?可笑之至!”既然道光皇帝不想就地修理地宫,有的大臣就建议在东陵界内其他地方重新卜择陵址。
大臣踏遍了直隶境内、京畿附近的山山水水,反复卜择,往来相度,于道光十一年二月,终于在易县西陵界内西端找到了一处上吉之壤,绘图贴说迅速上奏,。道光帝吸取了上次选择宝华峪,自己未亲临阅视的教训,这次他寄到奏报后,于二月二十二日亲自到这个地方阅视了一番,感到非常满意,当天就颁谕,确定这个地方为万年吉地,赐名“龙泉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