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开始的慕陵维修过程当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痕法。这些新的发现对我们恢复慕陵本身原有的特色,纠正一些过去不确切的说法,提供了依据,同时还将把一个更加绚丽的慕陵展现给世人,让大家欣赏它别具一格的风采。
慕陵是清代道光皇帝的陵墓,建筑规模虽小,但以它不同的建筑布局,独特的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成为清帝陵中的一朵奇葩,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我们研究古代建筑和装饰艺术提供了真实的实物例证。
一直以来,人们根据慕陵三座金丝楠木殿宇残旧的外观,把它说成是“不做油饰彩画,全部以蜡涂烫”的特色。但是我们在此次清污除尘时发现,在慕陵隆恩殿的檐椽头、西配殿檐椽头、连檐上有油灰地仗,山花板、博风板有油灰地仗的残留,在隆恩殿、西配殿檐椽头发现有“寿”字的痕迹,同时在西配殿后檐椽头局部能辨认出是“青地寿字”的图案。这一发现,使我们惊喜万分。我们感叹慕陵在金丝楠木本色涂蜡的质朴典雅的风格,还有着独一无二的别致。
依据在清洗过程中发现椽头有油灰、地仗和“寿”字的痕迹,我们参照隆恩门椽头彩画的式样进行修复,在飞檐头做“绿地万字”贴金;山花板、博缝板按原状进行修复,做一麻一布六灰地仗,光油油饰,梅花钉和山花做绶带贴金。
慕陵椽头“寿”字彩画,在清西陵所有陵寝中尚属首例,它延续了清朝早期建筑的做法。通过考证,我们发现,关外清代祖陵当中有的陵寝是采用的此种做法。慕陵此种做法使我们联想到道光皇帝生前视察陵寝工程时站在慕陵宝顶处发出的感慨:精瞻东北,永慕无穷,云山密迩,呜呼,其慕与慕也。”这段文字被继承道光皇位的咸丰皇帝命人镌刻在了陵寝三座门的阴面,作为慕陵名称的由来,永远记载下来。它的含义就是道光皇帝羡慕他的父祖的业绩及陵寝的非凡,同时也想让自己在某些方面被后人羡慕、效仿。慕陵的建筑风格还让人领悟了道光皇帝朱谕诗文中“不敢上沿诸制度,或能后有一规模”的真谛。
此次维修对慕陵三座金丝楠木殿原有的彩画进行了复原,这些彩画重新以原始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使慕陵独具一格的风采在清西陵陵寝建筑当中再闪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