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陵寝建筑中,最富有神秘色彩的地方就是陵寝地宫的核心,棺床正中央的金井。
金井,《辞海》解释为:井栏上有雕饰的井。古诗词中常用来指宫廷园林里的井。关于陵寝地宫中的金井,有一种说法认为它直通地中,能交流生气。人们还以词附意,流传着许多离奇古怪的传说。认为金井内有水,而且奇寒透骨,是一股水位终年不升不降的泉水,棺椁悬在水面之上,能使尸体经久不腐。由于对金井的无知,在西陵还发生过这样的闹剧。解放初年,清西陵龙泉庄村兴修水利,要打凿机井,有人认为村东南的端顺固伦公主园寝地宫的金井内必有水量丰沛的泉脉,于是公主园寝地宫被挖开,最终,井水没有引出,这处公主园寝仅存的遗迹也从此消逝。
金井的神秘,还因为清代皇室的极度渲染。清代帝后们生前对金井格外关注,每每诚惶诚恐施之以礼。例如,在慈禧陵修建的时候,慈禧太后曾亲自到地宫看视金井,并把她手腕上的一件稀世珍宝“十八颗珍珠手串”摘下来,当场投入金井,做为镇墓之宝,以示息壤。此外,慈禧还屡派大臣自皇宫前往地宫,在金井中安放了数量惊人的金玉宝器,使“金井”成了货真价实的“金”井了。
实际上,清陵地宫中的金井只不过是位于皇帝棺椁正下方的一个直径不过14厘米,深不足1米的上小下大的洞穴而已,根本没有水,但通地气到是事实。
为何要在地宫中设置金井呢?可以说金井在陵寝选址和建造中的起着举足轻重作用。一方面它是选勘陵址时的地质探井,用以判明吉地的土壤等水文地质情况,是衡量风水宝地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是地宫的中心和陵寝建筑的基准点。
风水师们在寻到了一处具有完美的自然环境的佳境后,便要点穴,即确定金井的位置,用现代地质勘探来讲,就是进行坑探,以判明土层地质情况,看是否符合陵寝建筑的要求。一处好的穴位多不易求,风水学上有“三年寻地,十年求穴”之说。穴点的选择,要由风水师和建筑规划设计者共同完成,要综合考虑山脉、水流等众多条件,穴点是吉地的风水聚集之处。点穴后,先破土挖出一个磨盘大小的圆坑,初步探查穴处土质,然后在圆坑上覆盖以斛形的木箱,以后就永远不让这个坑再见日月星三光。在穴中前方一定距离内树立志桩,穴中和志桩均慎加保护,直至动工。
金井穴点的选择至关重要,点穴出误,会引来杀身之祸。清道光皇帝龙袍加身以后,即差庄亲王绵课带领大学士戴元均和尚书英和去寻龙点穴,并请来风水师宋泗,工程总监督的牛坤,以及深谙堪传舆之道的穆克登额和阿克当。不久便在东陵的宝华峪寻得吉地,并于1821年开工,七年后大功告成,道光看到规制完备,质量坚固,欣然对建陵臣工们均论功行赏。但没成想仅隔一年,喜事变成了祸事,陵寝地宫浸水。经过一番追查,首要原因就是,穴点位置不当。初定穴位时,宋泗等曾提出应将定点前移l0丈,以避开穴中有石的可能,戴均元不听,只前移了5丈。致使施工中,穴北仍挖出山石。为此戴均元被革职,家产收公,英和拟斩,后与其子发配黑龙江;牛坤发往伊黎,另有多人被抄家问罪。这就是点穴不慎的典型案例。
陵寝动工后,志桩不再保留,点穴所掘深井,亦趋消失,唯在穴中正下方,自地宫平面原有土层中留下一个土墩,这个土墩便称为金井吉土,又叫原山吉土,其形制为底大上小的四方棱台,顶部有一小段呈圆柱状。待安砌宝床时,宝床正在中央,也凿有圆形透孔,这就是最后形成的金井,透孔称为金井透眼或穴眼。金井的井口还要加盖石雕的龙头形状的盖子,待棺椁入葬后再取走。
在皇帝的大葬秘典中,围绕金井,有着隆重的仪式。棺椁安奉前,要由王宫大臣将陵寝兴工动土时初掘的“金井吉土”捧入地宫,覆置于金井中,然后,再将棺椁安放在金井上面。1980年,有关部门发掘整理清西陵崇陵地宫时,曾在光绪皇帝梓棺下的金井中,出土了金质、银质、珐琅质怀表和其它珠宝,以及光绪帝生前脱落的一枚臼齿。此外,还出土有大葬时用黄绫布包着置于金井的黄土约半斤,这些出土实物,证实了印证了清代对金井的尊崇。